供应链数字化转型,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回报?
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供应链4.0

数字化转型如今已成为全社会热门话题。此前,我在《关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》中提到,企业在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,应该首先明确整体业务目标是开源,节流,还是增效,抑或是这几者的结合。

如果数字化投入能带来某种实际回报(最好能计算出具体的投资回报率 – ROI),则有利于增强大家对于转型的信心。今天的文章,将分三个方面列举一些可能的回报方式。

1.“节流”(降低成本)

供应链运作成本中,人力成本往往占据相当的比重;而且考虑到人员薪酬的大趋势是不断上涨,企业会更有动力去作这方面优化。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相关新技术应用,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关的人力资源都有替代作用。

某先进制造业工厂应用基于AI技术的柔性物流机器人,节省相关人力需求约30%,而厂内物流效率提升了2倍以上。某公司在订单处理环节引入RPA(机器人流程自动化)技术,自动执行数据查询、文件导出等动作,将订单平均处理时间缩短到原先的十分之一,从而大大减少了相关人力消耗。

除此之外,通过推行日常工作电子化(无纸化),本身就能够节省相关的纸张等材料成本,促进绿色低碳。国家也在通过政策作积极倡导,例如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中提及,到2035年,要基本实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,基础设施数字化率90%以上。

相比于单点优化,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往往能带来更大效益,改善公司现金流等数据。近年来,许多公司推行“端到端数据可视”、“一盘货”等理念,让供应链的不同纵向环节(或是横向区域)之间数据打通,从而更好地控制库存。库存周转改善了,有助于减少公司的现金占用。

数字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支持流程优化,通过消灭某些环节,实现“短链”运作。一些制造业工厂要求,供应商运输零部件运抵工厂的时候不入仓库,而是直奔生产线边、准时供货,车辆卸完货之后立刻离开。这显然有助于减少相关的仓储成本等,但前提是要精准地把握生产线需求、供应商运输动态等信息。数字化技术在此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。

2.“增效”(合规、安全等方面)

随着合规话题在供应链运营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,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。例如,某快递企业利用智能监控摄像头来监控和分析员工的包裹分拣动作,如果发生“暴力分拣”(乱丢客户的包裹)现象,则及时指出和予以纠正。至于应用电子合同、电子签章等技术,来取代纸质操作,通过技术手段来防止各种造假、舞弊现象,则更是日渐成为标准操作。

新技术也可用于对员工的人身安全进行保护。例如,智能监控技术可以分析员工是否正确佩戴了劳保用具(头盔、安全鞋等),以及是否遵循了人车分离等基本安全原则。

某知名机电制造商在生产车间内部引入多项技术,来避免工伤事故:工人穿的工服内部都有特殊的芯片,当人离机器很近的时候,其内部传感器会感知到人的存在,从而自动降低机器转速来防止工人受伤。此类措施既能给企业带来无形资产(声誉),同时也避免因事故带来的各种不必要损失。

3.“开源”(增加收入)

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,数字化首先意味着“练内功”,让自身供应链具备更强的竞争力。这样有利于开拓更大的市场。

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具体可以体现为运输时效、品质监控等。例如,快递/物流企业通过在物流分拨中心投入智能分拣设备,提升处理效率,缩短中转时间。这样一来,更容易打动对物流时效要求高的客户。客户常见的要求还包括应用数字化技术对货物进行全供应链追溯,准确记录下每个关键节点的信息。

对于实体制造型企业来说,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对市场(客户)的及时响应能力。就此来说,数字化技术至少有两大作用:

第一,更好地掌控上游供应商情况(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),确保其及时供货。某电气制造企业通过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,对接所有供应商的信息系统,精准掌控其备料和供货情况。在完善的零部件供应保障下,即使是2020年的突发疫情也没有影响这家企业对客户的交付水平,其销售额在疫情期间不降反升。

第二,通过仿真、数字孪生(digital twin)等技术,可以在产品研发阶段低成本试错,在数字世界里面多次迭代之后快速推出新品。“天下武功唯快不破”的时代,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企业会占得先机。如果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对客户响应的方式,重构原先的运营模式(而不仅是小修小补),这也算是真正的数字化“转型”了。

聚焦到个人(C端)用户,除了上述方面之外,还会对供应链相关服务的便捷程度提出较高要求。

具体到产品设计上,相关的交互界面会日益“移动化”,并且和抖音生态、微信生态等社交场景相结合,引来更多的流量(订单量)。某快递企业围绕微信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,并且整个流程高度柔性化:用户如果想要在物品运输途中修改送货信息(包括更改目的地等),可以随时通过微信小程序申请,及时获得服务团队确认。未来的数字化供应链服务要让用户觉得“好用”,甚至“有趣”,基于用户体验来争夺流量。

最后,“软件定义一切”的时代,数字化产品本身就可以成为公司的收入来源。以经典的实体制造业之一汽车行业为例。知名的高端汽车制造厂商纷纷宣布,将来要专注于通过销售软件相关服务来获得收入(而不是只依靠汽车实体的制造)。

至于在物流/供应链等行业,也有类似的“软件定义硬件”趋势,对于生产设备、仓储设备、物流机器人等,其“实体”设计可能会越来越标准化,但是与其相配合的“虚体”软件/数字化服务可以持续升级迭代,从中衍生出各种新的商业模式。这也是“数字化转型”的题中之义。

免责声明:

本宣传资料旨在提供相关信息,不意味着本公司对此作出了承诺,最终以政府有关部门发布信息为准。部分数据、图片、相关新闻信息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相关信息截止以信息发布时间为准,后续各类相关信息可能发生变化,敬请自行了解。如原作者表明身份要求停止使用该素材的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。